在世界第一大峡谷——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,有一个在古时被称为“白马岗”(藏语为莲花的意思)的神秘的地方,那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。《甘珠尔》藏经里称“佛之净土白玛岗,圣地之中最殊胜”。传说中这里有不种庄稼吃不完的粮食,不养牲畜喝不尽的牛奶,山上布满古树,花朵大得人可以睡在花心里,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……而隐秘这朵“隐秘的莲花”就是如今珞巴族和门巴族最主要的聚集地——墨脱(藏语意为“隐莲盛开的地方”),是他们的最热爱故乡。
墨脱县位于西藏林芝地区,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、喜马拉雅山一岗日嘎布山脉的南部。平均海拔1200米,地势北高南低,四面环山,四季如春,植物多样,雨量充沛。多年来,墨脱凭借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、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和独特的民族风情,被誉为西藏的“西双版纳”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者和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。
墨脱在地理和民俗上则被称作“珞渝地区”,“珞渝”二字在佛经上有“隐密之地”的意思。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珞巴族和门巴族的独特的民族风情,也就被称为了“珞渝文化”。1954年,年仅21岁的冀文正第一次深入墨脱,就被当地的文化风情深深吸引。他发现,珞巴人和门巴人在宗教信仰、风俗习惯、民俗文化诸方面,完全有异于其他少数民族,保留着大量原始部族独具一格的形态。他从此在心中种下了对珞渝文化的深深情结。他自学并熟练掌握了珞巴族和门巴族的语言,为研究珞渝文化奠定了基础。
半个多世纪以来,他先后28次翻越喜玛拉雅山、8次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,是被权威人士认定的对大峡谷情况最熟悉的人;他连续在墨脱工作16年,是在墨脱工作时间最长的汉族干部;他被誉为“珞渝文化第一人”,搜集珞渝文化500多万字,拍摄相关照片1200多幅,是搜集、整理、研究珞渝文化成就最大、掌握资料最多的民俗专家。
由于门巴族和珞巴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,却并没有自己的文字,因而所有的文化传承只能靠口口相传。2013年9月,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秉着文化历史传承的使命感,决定将冀老这六十年的心血进行首次系统的消化、整理、校勘,以期成书出版。经过编辑和作者近两年半的辛勤付出与努力,2016年3月,“珞渝文化丛书”精品问世,包括了《白马情歌》《智语箴言》《峡谷流韵》《灵在民间》四册,分别介绍了珞巴、门巴两个民族的歌谣、谚语、文化风情及民间故事,以期带领世人真正走进墨脱这朵“隐秘的莲花”,进而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中珞渝文化的空白,为各国专家学者研究珞渝文化提供了目前最完整、最丰富、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
《白马情歌》片段
卡布山神祭词
气味除,气味除,
糌粑味、香草味、酒味、香木味,
祭献者的香味齐全了。
天神、地神、山神等诸神,都请听清楚:
天上的曲果贡堆桑布、朗古土杰钦布、主古德玛居乃,
加工久喇嘛、真钦什居喇嘛,
所有善男信女,鬼神的恩父慈母、鬼神的贤妻贵妇,
聪明的少爷公子、美丽的小姐仙女,
三只眼的福贵神、隐秘白马岗的所有圣贤,
米日的护法神、格林的护法神,
卡布的嘎贵赛松、朱拉护法神、达木察雅赛顿,
三根祭木上有图画,无画的祭棍有三根,
所有这些祭祀您。
白龙达是衣服,红龙达是衣服,
黄龙达也是衣服,这些祭品献给您。
白龙达随风拂动。
白龙达像白岩石,人的寿命似山崖;
白龙达像流水,人的财源似流水;
白龙达像大道,人的福气似长路。
邦琼食物堆如山,洁白鸡蛋供奉您。
煨桑白烟盖蓝天,神宫天际白云罩;
煨桑白烟冲半空,宇宙天空白云飘;
煨桑白烟铺大地,地宫白云盖龙王;
人间大众供奉您,企望得到好福气。
我的敬献若不周,敬请谅解别见怪。
我献的祭词是心里话,敬请听进和收下。
请给人们带来幸福,庇护人们平安、康泰,
拥有财气、福气,
不使人患病生灾,命运不遭厄运,
不生疮致伤,诸事遇险化夷,
人人幸福,家家安康。
请恩赐以上祀愿,我们还会再次祭献您!
《峡谷流韵》片段
拂晓时,家人喝粥,垫垫肚皮,然后干早活。农活一般分早活和白昼活两种。早活是指早晨在村庄附近旱地里松土、拔草、收获;白昼活是指早饭后带足饭食、甜酒到距村落较远的刀耕火种地里干活,天黑才归。早饭晚饭在家进食,午餐吃在地头。珞渝地区农活全靠人力,劳动强度大,体力消耗多,因此,农忙季节一日四餐,四顿干饭,并且格外注意营养。主食以大米和玉米混合焖蒸,菜以瓜、茄、辣椒、野兽肉、鼠肉为主,饮料为营养丰富的鸡爪谷甜酒,吃热带雨林中的繁多浆果。吃饭时,家人围火塘而坐,由老翁主勺,分饭分菜,人均一份,连奴隶也分得同样一份。饭前,人们嘴里喃喃自语,不知说些什么,右手抓点饭菜扔于火塘,这是祭祀灶神的。据说灶神能祛灾赐福,人们相当崇敬它。如果生活改善了,首先祭祀祖先,饭菜置于客房里或放于坟地。饭后畅饮甜酒,由主妇酌酒,这是母系社会的遗风。
洛巴人第一次砍树、播种和水田插秧时,分别杀鸡祭树、祭地,将鸡血抹在木架上,整鸡也挂其上,下放三碗甜酒和一些香蕉等水果,祈求地神保佑丰收。禾苗抽穗扬花时,每块地头要栽插一个用桤木做的男性生殖器,珞巴老人讲,这样可以降灾祛邪,丰产丰收。
珞巴山村,夜是寂静的,又是有意义的。入夜,在竹灯或松明下,妇女纺花织布,编织五颜六色带几何图案的腰带;男人削竹剥藤,编织竹藤器皿、藤竹工艺品。逢每月的初五、初十、十五、二十和廿五这几天是禁止下地劳动的,白天在家搞副业生产,晚上青年们和情人约会,通宵达旦地欢腾。老人们在公房里说古论今,讲故事,传统珞巴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,长盛不衰。
《智语箴言》片段
山再高也在蓝天下,
水再大也在大桥下。
水声再大也是空的,
水浪再高也往下流。
夏天误工一天,
冬季断粮一月。
《灵在民间》片段
茜草和盐
“奎油”(布谷鸟)是一种侯鸟,春天来了,它飞向北方,秋来时候,它从北方飞回珞渝。它们成群从藏地返回珞渝时,个个腰壮体健,肚儿圆溜溜的,毛色光亮,精神抖擞,还带回许多儿女,只只可爱。这和它们飞去时大不一样。它们飞去时,个个皮包骨头,瘦如干柴,毛发脱落,飞不远就得停下来歇息。这种反差引起了阿崩嘎仁的猜想,他决心弄个明白。
春天到了,桃花盛开,冰雪融化,万物苏醒,“奎油”迁徙开始了。阿崩嘎仁背着一筐吃的,跟着一群一群向北飞行的“奎油”行进。走呀走,淌河、翻山,也不知走了多少天,当一筐干粮将要吃完时,他来到了和自己家乡不一样的地方:平川一个接一个,牛羊成群,大片木式藏屋,人们穿着藏袍,吃着糌粑,喝着酥油茶……主人热情接待了他,临走时,主人还送给他干粮和一包食盐,他们含泪惜别。
阿崩嘎仁回赠了一背茜草(上等染料和药材)。从此,珞渝和藏族地区有
了以物易物的交换,换回各自需要的生产、生活用品。经济交流融洽了珞藏民
族的友好往来。
讲述人:安布、嘎琼、珞巴族卡布村
1955年5月搜集
-
上一篇:比音勒芬高尔夫文化巡展哈尔滨站火热开场
下一篇:没有了